無錫市體育場館創(chuàng)新經營系列報道(上)
隨著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全國各地體育場館數量逐年增加,部分為大型體育賽事而興建的體育場館,賽后運營狀況堪憂:一方面,政府每年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場館維護;另一方面,場館利用率低,造成資源浪費,同時導致收益困難。長此以往,一些場館已經成為地方政府的沉重負擔。
無錫市體管中心下屬的大型體育場館總建筑面積達25萬平方米,擁有體育館、游泳館、體育場、射擊射箭館、中央健身公園等多個設施先進的場館資源。自2005年以來,這些場館沒有拿財政一分補貼,全部保持正常運轉;場館不僅滿足了大型體育賽事的需要,還為市民提供了質優(yōu)價廉的體育健身設施和服務,成功破解體育場館運營管理困難這一難題。
政事分開機制創(chuàng)新
2005年起,無錫市在社會事業(yè)領域實施“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改革,組建無錫體管中心,代表政府履行出資人職責,體管中心對所屬國有資產享有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體管中心成立后,又進一步實施了體育場館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的“兩權分離”改革,將所屬場館的經營管理權授予場館市場化運作的平臺——場館運營管理公司,負責對相關體育場館進行“市場化運作、企業(yè)化管理、社會化服務”。
目前我國體育場館管理最常見的做法是:建一個大型場館成立一個事業(yè)單位,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但由于事業(yè)單位的日常運行經費、場館的日常維護和大型維修費用主要靠政府財政撥款,且在傳統的事業(yè)單位管理模式下,單位沒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壓力,再加上專業(yè)經營管理人員缺乏,使得經營理念和經營手段滯后,這導致收支難以平衡。
作為體育場館運營管理平臺的國有獨資公司成立后,無錫體管中心所屬體育場館新進人員不再有事業(yè)身份,全部實行聘任制,建立績效考核辦法,個人貢獻與薪酬掛鉤,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追求效益堅持公益
無錫市屬國有體育場館的運營模式,可概括為BCO模式,即由政府負責投資建設(Build)、由體管中心代表政府出資人負責監(jiān)管(Control)、由場館運營管理平臺負責經營(Operate)。
無錫市屬國有體育場館由企業(yè)負責經營后,全部實行“全民健身全年無休”的工作制度,主動延長場館開放時間,同時充分挖掘無錫的體育健身市場,利用錯時調價充分提高場館利用率,開發(fā)體育培訓市場,吸引體育健身消費,實施體育場館標準化管理,目前體育中心的游泳館、羽毛球館已成為群眾的健身樂園。場館運營企業(yè)作為市場主體,在市場營銷中也大顯身手,每年有百余場的賽事、演藝、會展和群體活動落戶各大場館,企業(yè)在舉辦體育賽事、文藝演出和會展上收到了良好經濟效益,在充分消化每年三四千萬元高額運營成本的基礎上略有盈余。
作為公共體育設施,大型體育場館的公益性也是衡量場館存在價值的重要標準之一,無錫體管中心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能否保障場館的社會效益?“堅持公益優(yōu)先是國有體育場館運營的基礎”,無錫體管中心主任唐加俊給出明確回答。唐加俊說,“我們通過向場館運營管理公司下達公益性活動和服務計劃,制定經營性考核指標,并對其進行績效考核。我們要求在追求經濟效益之前,首先要保障社會效益。據統計,2008年以來,無錫新體育中心、體育公園每年都要組織開展百余場群眾體育活動,接待健身休閑和參與各種活動的群眾近千萬,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優(yōu)化服務贏得口碑
無錫體管中心下屬場館運營管理平臺——無錫市博威體育產業(yè)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旬春介紹,無錫新體育中心10萬平方米的中央健身公園全天候向市民免費開放。新體育中心游泳跳水館、體育館、網球館的健身收費也確保在同等服務標準上,做到全市價格最低。各場館深入開展“金牌服務”活動,不斷完善服務標準,提升服務品質;主動延長場館開放時間,體育館、網球館平均每天開放12小時,游泳館每天開放17小時;構建以中低價消費為主、VIP會員消費為輔的全民健身消費體系,注重服務過程的互動性、服務質量的全面性,為前來健身休閑的市民提供個性化服務。為解決夏季健身場地的供需矛盾,積極采取“價格引導、錯時健身”的措施,并免費提供拖鞋、沐浴露、洗發(fā)水、電吹風、茶水等惠民服務。一流的場館設施和一流的惠民服務得到廣大市民的稱贊。
金杯銀杯,不如群眾口碑,場館好不好,健身群眾說了算。
已是深秋,無錫體育中心的游泳館、羽毛球和乒乓球場館人氣依舊,羽毛球場地甚至需提前一天才能預約到,火爆程度可見一斑。如今,這些場地管理已有一套成熟的標準模式,無錫體管中心又將目光投向市場空間更為廣闊的學校體育場館……(中國體育報 楊天嬰、豐佳佳)
相關評論
強化產品意識提供優(yōu)質服務
國家體育總局等八部委于去年10月聯合印發(fā)了《關于加強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改革創(chuàng)新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意見》,八部委意見旨在解決群眾體育需求快速增長與公共體育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改變部分場館資源閑置浪費的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全國各地大批體育場館拔地而起,為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群眾體育活動的場地多了,質量高了。然而,大型場館如何更好地服務群眾,更好地運營、經營也同時成為焦點。多年以來,社會各界,尤其是體育部門、場館管理部門做了許多努力和嘗試,不斷尋找新的思路,新的舉措,新的辦法,以求更好地解決大型體育場館運營這一世界性難題。
八部委《關于加強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改革創(chuàng)新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意見》出臺后,各地認真貫徹,努力探索,積累了許多可貴的經驗和做法。
無錫市體育場館和訓練管理中心的理念和做法,在體育場館業(yè)內有著較高的評價,他們的經驗給人以許多啟示。
本文成文之時,恰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印發(fā),學習《意見》,催人奮進,在我們加快產業(yè)發(fā)展,促進體育消費,盤活場館資源的進程中,必須強化產品意識,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產品,無錫的做法也是一個生動的注腳。
跨界合作:解決兩個難題!
無錫市體育場館創(chuàng)新經營系列報道(中)
無錫市體育場館和訓練管理中心(以下簡稱無錫市體管中心)實施市屬國有體育場館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兩權分離”改革后,成立了體育場館運營管理的國有獨資公司,通過市場化運營,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在實現體育系統內體育場館的良性運轉后,無錫市體管中心又將目光投向以學校為重點的社會體育場館,運用輸出管理服務的方式,解決了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難的問題,擴大了體育惠民服務的輻射半徑,進一步提升了政府體育公共服務規(guī)模,滿足了更多民眾的健身需求。
在全國各地,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一方面,市民覺得健身休閑的空間太少,另一方面,大量的體育場館利用率低下,甚至處于閑置的狀態(tài)。面對這樣的矛盾現象,解決問題的思路可以有兩種:一是從供給角度加以解決,二是從管理角度加以化解。這次無錫人選擇了從資源管理角度切入,通過政府不同部門之間的跨部門“公共服務合作”、政府部門和企業(yè)之間的跨主體合作機制,盤活既有的體育場館存量,依托場館利用效率的提升來解決場館空間不足的矛盾。
2012年,無錫市錫山區(qū)老體育館拆除以后,錫山區(qū)體育部門一直在思考如何彌補場館空缺的難題。與此同時,地處錫山區(qū)的江蘇省天一高級中學正與教育部門領導會商,如何解決天一中學體育館運營管理的難題,如果場館僅面向師生使用,場館利用肯定處于“吃不飽”的狀態(tài),勢必形成場館資源的浪費,但是對外開放,學校又缺乏專業(yè)的管理隊伍,每天不菲的水、電、氣、人力成本支出也會給學校帶來不小壓力。
顯然,體育部門愁在“場館資源相對不足”,教育部門愁在“場館資源無人管理”。分開看,兩個部門都存在亟待解決的“難題”,整體看,兩個部門換位變通,各自發(fā)揮優(yōu)勢,場館依然歸教育部門所有,但是交由體育部門運營管理,雙方優(yōu)勢互補。無錫市體管中心下屬場館運營公司領導找到天一中學校長沈茂德,提出委托經營的合作模式。即學校提供場館,體管中心下屬運營管理公司派專業(yè)團隊負責體育館及游泳館的運營,在滿足學校正常教學的前提下實現場館對外開放。場館的水、電、人力、場館維護開銷由公司負責。
據沈茂德校長介紹,合作兩年來,學校場館得到充分利用,得到學生及群眾的一致好評,“選擇與體管中心下屬的場館運營管理公司無錫市天健體育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最重要的原因是看到它是權威的國企,以社會效益優(yōu)先,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屬性與學校場館特色相吻合?,F在天一中學體育館區(qū)域有兩扇大門,第一扇大門朝著校園為學生開,第二扇大門朝著馬路向社會開。由于合作的前提是滿足學校教學,學生上課時間場館是不對外開放的,所以教學時間向社會開放的第二扇門就暫時關閉,這樣就確保了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F在學生的游泳課有專業(yè)的游泳教練負責培訓,家長和學生反響非常好。到了晚上、周末及寒暑假期間,第二扇大門就打開,滿足周邊群眾的健身需求,很多校園周邊的居民特意打電話來問我能不能打折,我說這事兒你得問管理公司,現在都是正規(guī)管理了?!鄙蛎抡f。
通過體育部門、教育部門之間的“公共服務跨界合作”機制,實現了場館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讓場館使用在滿足學校需求的同時回歸市場,既解決了場館資源不足和運營管理缺乏的兩個難題,又實現了節(jié)省政府財政再次投入場館新建和巨額補貼場館運營的雙重目的。目前,這種體育部門“公共服務跨界合作”機制已經在江蘇省江陰高級中學、江蘇省天一高級中學、江蘇省錫東高級中學、無錫市廣勤中學等多個案例中得到復制推廣,受到當地政府、學校、社區(qū)、周邊市民的一致好評,取得非常好的實踐效果。
“將國有場館運營模式的成功實踐向社會體育場館滲透,不斷擴大市屬國有大型體育場館優(yōu)質服務的輻射半徑,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體育公共服務產品是我們接下來的工作重點。”無錫市體管中心下屬國有體育場館運營公司負責人介紹說,“下一步,我們還有意向無錫市第一中學、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無錫市旅游商貿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無錫市漁港實驗小學等單位輸出管理?!?/span>
各方評說謀發(fā)展
無錫市體育場館創(chuàng)新經營系列報道(下)
無錫BCO模式能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各方人士又是如何看待?
多元化齊探索 整合發(fā)展格局
無錫體管中心所在的江蘇省在加強體育場館綜合開發(fā)利用方面,成績斐然。除無錫體管中心場館運營管理的BCO模式外,還有以五臺山體育中心為代表的事業(yè)單位企業(yè)化運營模式,以南京奧體中心、常州奧體中心為代表的公司化運營模式等,形成了多元的場館運營管理模式。
據江蘇省體育局副局長顏爭鳴介紹,近年來,江蘇省政府出臺了許多扶持政策,繼續(xù)深化公共體育場館運營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公共體育場館建設運營新模式,鼓勵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體育場館發(fā)展。同時,在提升服務、深化合作、擴大平臺上下工夫,實現體育場館服務標準化、現代化、集聚化,推動形成新的體育場館集聚發(fā)展格局,全面提升場館整合發(fā)展能力和綜合效益?!盁o錫在標準化、現代化方面工作做得不錯?!鳖仩庿Q說道。
樹立大體育觀 打造專業(yè)團隊
同濟大學MPA中心主任周向紅教授及其團隊從2008年開始觀察和研究無錫經驗,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BCO模式”?!癇CO模式其本質是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創(chuàng)新。通過機制創(chuàng)新使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無錫模式優(yōu)越性在于解決了現行管理體制內國有資產運營主體困境,通過制度設計清晰了所有權、經營權的邊界?!敝芟蚣t認為,無錫BCO模式的成功探索為體育場館運營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成功的關鍵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立了大體育的格局。從宏觀層面,需要確立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的指導思想及根本目標,明確體育產業(yè)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指導體育產業(yè)布局;從中觀層面,優(yōu)化和完善體育產業(yè)結構,提高體育服務業(yè)比重;從微觀層面上,鼓勵體育產業(yè)組織市場化運作。二是有專業(yè)的運營團隊。無錫體育場館能夠運營得好,和它有一批具有管理經驗、市場眼光的運營團隊是密不可分的。三是有相對完善的管理體系和系統的培訓。制度化管理和系統的培訓使員工從體育人向職業(yè)化轉變,有效提升了團隊的素質和執(zhí)行力。
發(fā)揮企業(yè)優(yōu)勢 盤活場館資源
由事業(yè)單位管理轉為由運營公司進行企業(yè)化經營,是無錫BCO模式與傳統大型體育場館管理最大的不同。中國體育場館協會運營管理中心主任、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譚建湘認為,無錫BCO模式與傳統事業(yè)單位管理模式進行對比,具有對外、對內兩方面優(yōu)勢。
對外,場館運營平臺——公司更有靈活性。公司是市場的獨立法人,可以與社會積極合作,把場館變成市場要素。有場館做基礎,公司可以投資引進賽事,可以開展活動、辦俱樂部。
對內,企業(yè)管理有利于最大限度調動員工積極性。企業(yè)化管理制度的建立,與經濟效益掛鉤,使員工的工作熱情和主動性得到更好發(fā)揮。
擴大服務功能 走規(guī)模化道路
無錫市體管中心與學校體育場館合作,以“管理輸出”的方式實現多所中小學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大大增加了體育公共服務的社會供給。首都體育學院教授霍建新表示,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在相關法規(guī)中已有涉及,全國各地也以不同方式進行嘗試。但從目前狀況看,學校對體育設施只是向社會開門而不是開放,存在責任劃分、安全隱患、場館損壞等問題。無錫體育與教育部門跨界合作,有效解決了上述問題。首先,學校體育場館由專業(yè)化團隊運營,能夠對場館設施進行專業(yè)維護,并確保運營安全;其次,專業(yè)的體育場館運營團隊提前介入,在學校體育場館改造之前,就進行一系列的規(guī)劃措施,為日后開放做了提前準備;最后,可以保證學校體育場館的日常開放,以低廉的收費最大化利用場館資源滿足周邊居民的體育健身需求。目前,歐美等體育產業(yè)發(fā)展較為成熟的地區(qū),委托運營是較為常見的管理方式之一??梢哉f,無錫BCO模式是符合國際發(fā)展方向的。
南京體育學院教授王進認為,“跨界合作經營”解決了群眾健身的三個難題。第一是解決了“想健身”的問題,通過開發(fā)學校體育設施,激發(fā)學生和居民進行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熱情,引導群眾養(yǎng)成健身習慣;第二是解決“哪健身”的問題,通過運營學校體育設施,為居民提供多樣化活動場所和健身設施;第三是解決“能健身”的問題,通過專業(yè)化運營團隊運作學校體育設施,推動公共體育設施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中國體育報 楊天嬰豐佳佳)
相關評論
只要想走,路總會有的
大型體育場館的經營問題,曾在2014年武漢體博會上以論壇形式被深入討論,當時與會者眾多,座無虛席,可見這個問題在體育產業(yè)從業(yè)者心中的分量。
無錫體育場館運營經驗很多,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對于體育場館性質的重新認識。以往公共體育場館往往被認為是體育部門的一級事業(yè)單位,對于政府的資金和編制壓力較大,用事業(yè)單位的管理方式用于場館的市場經營總有許多掣肘。
無錫的經驗啟示我們,公共體育場館是各級體育部門負責的國有資產,這個資產必須用于公共,服務人民。用好這個資產就需要經營,而大多數場館都可以放手給市場去運作。企業(yè)化經營是必然趨勢,也是場館自身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無錫的做法最大的突破還是敢于打破舊有格局,敢于從自身變革做起,更新觀念,在改革創(chuàng)新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其實,很多時候,人們都在抱怨某些事情路途艱辛,道路曲折,等扶持,等政策似乎天經地義。無錫的做法再一次告訴我們,方向明確后,行動最為可貴,只要想走,路總會有的,而且就在腳下?。钐鞁耄?/span>